文章大全 原创 《好东西》深度解析:专属女性的“尺度电影”,是觉醒还是噱头?
首页 文章大全 原创 《好东西》深度解析:专属女性的“尺度电影”,是觉醒还是噱头?

原创 《好东西》深度解析:专属女性的“尺度电影”,是觉醒还是噱头?

文/叶秋臣

我一直在思考《好东西》的第二篇影评该怎么写,反反复复删减多次,最终拖了好几个月才完成。

在《哪吒2》还未出现之前,电影行业正在经历严寒是公认的事实。

《好东西》在映期间拿下了7.21亿的票房成绩,对于此前遇冷的市场而言已经算很不错的水平,毕竟2024全年过10亿票房的电影也只有8部而已,这8部的总计票房还不到200亿。

在重温和二刷的过程中,我发现这部电影不能上倍速去看,《好东西》是非常依赖叙事节奏的片子。一旦加了倍速,很多留给观众的反应时间就极大缩短了,经常来不及消化其中的内容就只能匆匆略过。

我的二刷是在手机屏幕上看完的,与买票坐在电影院的观感有很大的差距,和剧情无关,就是题材的节奏性决定的。

因此建议如果再想去看的朋友,可以考虑投屏到电视上,不加倍速去看。

此前,我写过一篇《好东西》的影评,争议声很大。

大家似乎都有股戾气,电影的口碑也是褒贬不一。

自从网上的资源放出后,豆瓣分数也从9 的门槛,下降至8.9分。

尽管如此,我依然觉得这部作品里更多的是善意的表达,只是用略带戏谑和讽刺的方式呈现出来罢了。

虽然已经下映许久且网上有了资源,但在此我还是要给个提醒,以下深度解析的内容涉及剧透,介意慎入。

1.关于片名

《好东西》的中文片名,与王铁梅(宋佳饰演)所在的公司,以及她运营的媒体号有关。

好东西拆开就是“女子东西”,刚好与本篇的女性题材相呼应,也与英文片名“Her Story”也做到了完美的契合。

东西既可以是“人”,也可以理解为“事”,更可以将其视作各种经历下的“故事”,指代比较广泛,符合电影的调性。

英文片名“Her Story”与“History”高度相似,从“His”(他)到“Her”(她)的改变也是再次扣题的表达,女性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。

导演邵艺辉仅通过片名这个信息就告诉观众,她这部电影将从女性叙事的角度出发,打破以往大家对于“他”和“她”的认知。

电影里还有个彩蛋,王茉莉所在的艺辉实验小学,刚好与导演邵艺辉的名字相对应。

2.关于角色

全片中只有两个角色拥有完整的姓名,一个是王铁梅(母亲),一个是王茉莉(女儿)。

王铁梅这个名字的元素,先天带有艰苦奋斗的特点,也会令人想起时代的变迁。拥有这个名字的人,代表着她也拥有铁的意志和梅的傲骨,顽强且坚韧。

她能够把女儿举起来放在脖颈上,随时随地抱住或者背着女儿,懂得修理家里大部分的电器,会通厕所并调侃大学选修了污水治理。

表面看起来是无所不能的“铁”人,实际内里也有扑鼻的“梅”香。

宋佳演得很到位,将人物的矛盾和纠结都表达出来了,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都绽放了不一样的光彩。

“铁”还有一层意思,就是王铁梅拥有正面硬刚的勇气,不论是对这个社会上的不公平产生的不满,还是个体命运的波折,她都没有放弃。

“梅”的出现,代表着寒冬已过,春天快要到来,风雨之后总有彩虹,王铁梅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正在拥抱更美好的未来。

女儿王茉莉,与母亲同姓,一脉相承。

“茉莉”清新高雅,是纯洁且未被世俗所污染的象征,用来形容小孩子再合适不过。

在这部电影里,导演把所有的真相和善意都留给了小孩子,比如茉莉口中一直说的“不打拳”。

而他们刚好就是未来的希望,与王铁梅的角色特质相呼应。

曾慕梅的诠释很贴合这个人物,看来是完美继承了梅婷的美貌和演技基因,这个小孩姐的角色被她精准拿捏住了。

由于在单亲家庭长大,王茉莉比寻常的孩子更早熟,便从她的视角打开了这个大人世界不同的一面。

茉莉和铁梅都是花朵,母女俩的名字彼此呼应。导演以花喻人,同时也赋予了她们“幸福像花儿一样”的角色属性,让女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是朵独一无二的红花。

红花要有绿叶配,既然故事里有了两朵花,必须要有互相帮衬的绿叶存在。

钟楚曦饰演小叶,从小缺爱的乐队主唱。我记得在电影《从21世纪安全撤离》里她也是演恋爱脑,这算是目前最适合钟楚曦的角色赛道吧。《好东西》里有个剧情挺逗的,讲的是她追求的男人是眼科医生,并主动提出要给小叶做个检查,潜台词不就是“你眼神不好”吗,暗指她看男人眼光不行。

小叶作为王铁梅的邻居,机缘巧合之下与这对母子俩成了挚友,红花和绿叶就这样相遇了。

绿叶本质上是一种陪衬的角色,所以小叶是个倾听者,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卑和敏感的那一面,有时候甚至会委曲求全,曾经还得过抑郁症。由于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爱,母亲一味的否定,父亲甚至还会家暴,导致小叶时常缺少安全感,受到一点点关爱就会非常开心,即便是房东随手送的小礼物也能兴奋很久。

小叶的行为并不成熟,她都承认自己总在幻想,是个“小孩儿”。

在认识了王铁梅母女俩后,小叶逐渐变得不再幼稚,从心理上摆脱了“小孩儿”的特点。

即便小叶与王铁梅母女俩没有血缘关系,但她们相互帮助彼此,最后在精神层面也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。

虽然王铁梅前夫是茉莉的亲生爸爸,但他是个表里不一的极致代表,与母女俩的人生态度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,貌合神离。

嘴上说着尊重女性,可只是个“女权表演艺术家”,演出来的。

他内心深处还是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性别观念,总在强调自己小时候照顾了茉莉,实际上也代表着他在性别觉醒方面还停留在“婴儿”时期。

聚会吃面这段是整个电影的高潮,看着王铁梅的追求者小马也在,前夫专门提到了男女平等和性别红利等关键词,接着又和茉莉说跟爸爸一起去打拳,爸爸是打拳教练级别的。

茉莉明确拒绝不想打拳,前夫随即将话题转到了打鼓不打拳的矛盾点,认为自己才是茉莉的亲爹,你应该听我的(听男的)。

前夫这类人,并不愿意从本质上改变自己的想法,所以与王铁梅母女俩渐行渐远,仅仅成为了血缘上的一家人,精神上并不同轨。

小马是王铁梅的追求者,他代表着一个尝试者。

渴望能够与王铁梅共鸣,但偶尔处于一种拙劣的模仿中,在这个学习过程里的小马,也是个“小孩儿”,对女性认知处于比较浅层的阶段,比如他提到一直以为月经是蓝色的。虽然在性别观念这个问题上有所觉醒,但还尚不成熟,仍有极大的进步空间。

但小马能够吸纳新事物,他说自己吃饭店容易拉稀就是“消化不良”的表现,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成长,才能够真正与王铁梅灵魂契合。

3.关于成长

从王铁梅写的稿件里能看出,她已经与前夫离婚五年了,说明茉莉在单亲家庭里一直长期缺乏安全感,而妈妈的日常鼓励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,反而让其逐渐麻木。

王茉莉的内心剖析,要从《我不再幻想》这篇作文讲起。

与小叶说自己“总在幻想”不同,这个小姑娘似乎很早就放弃了幻想这个能力。

小孩子曾经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和独特清奇,而长大的过程中都会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庸。

王茉莉似乎比其他的孩子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更快,这也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。

在作文出现后,王茉莉再次强调了自己只是观众,因为老师说她很会鼓掌。

潜台词是,她不配站在舞台的中央接受掌声。

王铁梅给女儿选了学打鼓这个兴趣爱好,但王茉莉依然觉得做观众就挺好。

后来,小叶带着茉莉去听不同的声音,然后让她猜场景。

原来每一种家务活都是值得记录的旋律,在茉莉的脑袋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有趣音符。

幻想的能力,又一次开始生根发芽。

这场戏太治愈和浪漫了,我想反复看很多遍。

“声音”本身就是一种表达,和电影相同,以此扣题。

和小叶的相处,让茉莉开始逐渐成长。

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很有趣,王铁梅为了让茉莉更舒服地梳头发,专门安排了一个矮些的镜子安在墙上。

后来王铁梅梳完头发走出洗手间,茉莉转头就看向了大人的镜子。

接着,茉莉就变身了。

她开始勇敢自信,不再唯唯诺诺。

小叶的出现让她瞬间懂得了很多,幻想并不可耻,每个女孩子都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。

最后的王茉莉,原谅了那个她讨厌很久的男同学。

更是直截了当告诉老师,她不想表演成一个会鼓掌的观众,也不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机器。

她不再纠结和犹豫,她“自由”了。

从胆怯到勇敢,站上了属于她的舞台,成了一个很帅的女鼓手,享受着她应得的掌声。

不仅是茉莉,王铁梅也学会了成长。

王铁梅一直是个很拧巴的人,她凡事都想做好,但有限的精力并不允许。

最初,王铁梅只将男性视作不同属性的工具,在她写的单亲妈妈文章里说过,前夫是育儿属性,小马是欲望属性。

所以王铁梅才强调,她和小马不是能一起看电影的关系,因为看电影是恋爱,是伴侣,是亲密。

而王铁梅,只是将小马视作解决欲望的工具。

后来,王铁梅在与小叶等人的相处中,慢慢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。

就像她衣服上写的字,You can'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。

所以,做自己就好。

仔细去看,王铁梅此前还穿过“Best Believe I'm Still Bejeweled”和“90%荒诞”等等,每一件都和对应的场景很搭。

在晾衣服的时候,衣服上写着“Not fragile like a flower, fragile like a bomb”,刚好就是后续王铁梅致敬的金斯伯格所说,另一件衣服“I dissent”也同理。

小叶的衣服也是,上面的内容也符合她的角色性格。

王铁梅在开导着一生缺爱的小叶,过程中也被小叶的鼓励所治愈。

Girls Help Girls,永远都在。

4.关于台词

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台词我都非常喜欢,有点脱口秀抖机灵的味道,却没有那种金句鸡汤的矫情感,很直白。

虽然部分表达有些偏激,但依旧很带感,很过瘾。

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理解,我仅将这些内容放在这里,汇总如下:

我不是那种喜欢点评人家女孩子的人。

追忆过去是油腻的开始。

你们的号没那么差,就是带货嘛,很正常,不然怎么活下去。主要是靠这个胡编乱造的,养活这个严肃枯燥的。

国内明星写不了,一告一个准。

职场女性的无偿家务劳动,女明星也要做无偿的家务劳动。

我们这么不熟,你都想问我意见。他对你那么不上心,你还想去。

那就去啊。

我能看到别人看不清的东西,好东西。

老是重复女性悲惨叙事,不利于改善女人处境。

喝红糖水没用,得吃去痛药。

很多人都被言情小说影响了。

咱们别什么都扯女性话题啊,现在下单这本《看不见的女性》。

血又不是屎,怎么能弄脏呢?

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啊。

因为我拒绝绑架,所以我相对自由。

我是你亲生的吗?那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?

气氛不会被礼貌破坏,只会被不礼貌破坏。

这不是女人的错,也不是男人的错,结构性问题。

如果能让你开心,那就是好东西。

这世界上哪个事不比男的重要。

我对女性的关心太少了,身为男性难以共情女性,这是事实。

但我却没有努力去打破这个屏障,就这么纵容自己,待在特权的舒适区里。

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,我可怜什么。

等你们长大,建立一个新的游戏。

如果我们不上台,不发表不暴露自己,别人是不会注意我们。但我们还要活那么久,一定会暴露的。总会有好评,但也一定会有差评。你不能因为害怕差评,就永远不写作文了。

——《好东西》

5.关于焦虑

《好东西》这部电影里,还有一些暗暗传出来的焦虑感,是在零星的台词中体现出来的。

你们班一半的小孩都学钢琴。

光是旅游,小学生们就能卷出新高度。

他算什么明星,同学们都不知道。

家长找老师找说法,最后承受压力的却是孩子。

歌曲《明天会更好》戛然而止给出的留白。

好多人习惯用不同种类的APP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但某一刻会突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。

孩子要少吃冰淇淋,要多吃水果,要选择健康的外卖,吃完东西记得刷牙,别着凉。

就连小孩子都明白对自己不满的东西进行“举报”,即便可能是只有自己不满。

谁教的?

这部电影还有很多的细节也做得非常到位,比如小马提出要帮忙抱着熟睡的茉莉时,王铁梅下意识保护的闪躲,并明确讲出这“不合适”,毕竟男女有别。

小马和小叶在找合适的磕头声音,但始终录不出来。结果在小马说出“与父权决裂”后,这个声音马上就对了。

还有山西的面和法国的奶酪都有一百多种,刚好匹配上最终茉莉作文选题从法国转向山西的原因。

王铁梅告诉王茉莉即便是写作文也不能说谎,以此来对应她自己在做记者时的态度和报道,所以后续王茉莉作文里提到家乡是太原,就刚好帮她躲过了来找麻烦的人。

有人吐槽这部作品里有很多的观念离经叛道,有些元素的表达也过于露骨,偶尔还有些带颜色的调侃,比如“箫我能吹,你想学吗”等等。

但这本来也不是给孩子们塑造世界观用的,它是一部更适合成人去看的片子,定位是专属于女性的“尺度电影”。男性之间的雄竞环节,像吹口哨和拼吃蒜等等,只是为了给这个故事添加一点趣味的元素而已。

有人质疑,说《好东西》明面上在讲女性的觉醒,实际却只是搞噱头而已

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。

其实只要你足够用心地去看,会发现这部电影在用一种很巧妙的手法,展示了两个性别眼中彼此的模样。

通过这个故事,大家或许能更了解另一种性别的世界。

我们本身也并不该被困在固有的框架里相互指责,女性如此,男性也如此。

最终的她们跑出了画框,跑出了社会给我们制定的条条框框。

有女性代表金斯伯格和弗里达,也有男性代表梵高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曾经有许多人为了发出声音而前进着,并且永远都不会停止奔跑。

大法官金斯伯格不会停止奔跑,画家弗里达也不会停止奔跑。

王铁梅不会停止奔跑,小叶不会停止奔跑,像梵高一样拥有无限想象力的茉莉也不会停止奔跑。

我们,也不会停止奔跑。

永远,向前。

文/叶秋臣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—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(@叶秋臣)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—抄袭必究—欢迎转发评论—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全球票房破156亿 继续暂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
下一篇
IU李知恩《Cine21》杂志大片,春日清新妆容诠释透明感文艺气质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